一、什么是螃蟹定律
螃蟹定律是心理学上一种著名的心理效应。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互相为难,见不得别人好”。下面我将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一心理效应。
如果你在竹篓中只放一只螃蟹,必须要盖上盖子,否则它就会爬出来。但如果你多放几只进去,就不必再盖上盖子。因为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拖它下去,如此循环往复,就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爬出来。因此,螃蟹定律就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延伸出来啦。
2、螃蟹定律实则是一种底层沦陷的现象
社会学家孙立平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底层沦陷。“如果你身处底层,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互害模式中,大家你踩我我踩你,由于我们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伤害对方,没有精力去提升,谁都没有办法逃离,最后集体陷入一种沦陷之中。”
这句话揭示了一种人类社会切实存在的现象。当一堆层次较低的人待在一起,大家只会想着自己,然后不断地拆别人的台。当别人取得点什么成就的时候就开始眼红、想办法为难别人;当别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就开始嘲笑打击。总之,没有人能从这个底层的漩涡中全身而退。反观高层次的群体,这种现象出现的次数较少,因为人们学会了彼此欣赏,通过对方来搭桥引路,从而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
3、避免螃蟹定律,需要学会双赢思维
正如螃蟹定律告诉我们的:弱者喜欢互撕,只会损人不利己;强者互助,才能彼此成就。既然人人都想想往上走,我们就要努力逃身螃蟹定律的漩涡,向强者学习双赢思维,最终彼此成就自己。互相拆台只会两败俱伤,只有合作才能够实现共赢。双赢思维是人际交往的哲学,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并且与他人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互助的行为才能够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拒绝陷入螃蟹定律的漩涡,学会双赢思维,在把对手变成朋友的过程中互相成全。
二、螃蟹定律什么意思
1、螃蟹效应是指:动物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如果把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里时,单个螃蟹大都能凭着自己的本事爬出来,但是如果放上很多螃蟹,它们就会叠罗汉,总有一个在上边,一个在下边,这时底下的螃蟹会拼命爬出来,并且开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结果谁也爬不高。
2、同样,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竹篓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当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爬。但篓口很窄,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由另一只强大的螃蟹踩着它向上爬。如此循环往复,无一只螃蟹能够成功“突围”。
3、螃蟹效应,主要指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如果里面只有一只螃蟹,就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就没有一只能爬出来了。原因很简单,他们喜欢相互扯后腿。
4、在团队中,螃蟹效应体现的职场现象,是一种不道德的职场行为。内部斗争不断,成员就会只关注自已的个人利益,而忽视团队利益;他们会紧盯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内斗成风,彼此掣肘,团队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三、螃蟹效应是什么
1、螃蟹效应,在US,称“Crab Bucket Syndrome”或“Crab Syndrome”。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就没有一只能爬出来了。不为别的,相互扯后腿的结果。
2、在国内,大家习惯于用“螃蟹效应”来描述一个行业/公司的人际。“他们不喜欢看到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更怕别人超越自己,因而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他人。如果一个组织受制于这种人,久而久之,工作单位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在最近网上广流传的HP员工郭先海写给CEO孙振耀的离职信中,manager沙博士就一典型crab.
3、风听说Crab Bucket Syndrome,最开始却是老美们拿来形容不良的夫妻和朋友关系的。“如果你最亲近的人习惯于打击你,贬低你;在他们面前,你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无法平稳地实施自我发展,他/她们就是拖你后腿的crab。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你来说就是destructive的。”
4、重谈Crab Syndrome,契因是前一阵子,风打电话给外地的朋友时,被她无缘无故地贬斥。其实每次跟她打电话都提心吊胆,不知道她会不会又心情不顺,又会在什莫事上埋怨抢白。丢了这个so-called朋友吧,觉得挺可惜的,都认识好多年了;就这样下去吧,相处着实咯噔。同时看到几对离异夫妇,大矛盾都是在小事上一点点积累恶化出来的,记得他们以前拌嘴,言语刻薄,理智全失,大有不彻底贬倒对方尊严誓不罢休的架势。
5、从独立的个人角度来说,假若一个人走路便能平心静气满怀喜悦,为什莫硬要找一个志趣不投的“partner”来criticize你的存在?人们联合起来意义究竟为何?
6、于是在办公室谈天说地的时间发起过一通讨论。主题是,在什莫情形下可以criticize配偶?毫无疑问,当时老美同事们就一致举手表决,无论什莫情况下都不可以criticize任何人,更别说配偶了。
7、我举一例子,“假如婚前她/他体贴勤快,健康苗条;婚后自私懒惰,肥胖症并发。你无法忍受,难道不说吗?”
8、同事说,“第一,她/他如果有你无法忍受的生活习性,结婚前你怎莫不去了解?不了解干嘛结婚?”“第二,就算结了婚,如果发现有你无法忍受的习性,先看看能不能说服你自己去顺应它,假如还是无法适应,干吗不离婚?”
9、第一点风就不好说了。好像在US,社会风气都鼓励婚前充分了解一个人,不同居上个两三年就不算了解。风遇到的同居6年以上分手的例子不在少数。有次一个女人打电话去电台讲述跟男友的情况,说他30岁了,还没有跟女人同居过。主持人立马说,“你惨了,你要牺牲你自己去教育他了。”请注意,这里主持人用的是“牺牲”。在我那个年代,结婚前别说充分了解结婚对象了,连婚姻家庭究竟是个怎莫回事都说不清。婚前婚后相互讽刺挖苦得脸红脖子粗是常事。我大学室友的老公就曾经描述过她对他做出的暴行,“扒开我的皮,拽出我在她面前仅存的自尊,掷在地上,还要狠狠地踩上两脚。”另一姐妹说她老公每每在网上看笑话,鼓励人的句子略过不看,损人高招倒是学了不少,在外人身上不好意思用,就拿回家练在她身上。第二点目前倒是在各网站上被日渐独立的姐妹们拿来推崇的,--发现关系destructive到根深蒂固,不如早散早好。然而以后再处的partner就一定是constructive的吗?在某种环境里长大的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人习惯于关心和尊重他人?有多少人愿意意识到自己就有可能是只crab?
10、一般来说,在国内,贬或被亲近的人贬是司空见惯。小时候被父母师长贬,大些被同学玩伴贬,工作了被同事朋友贬,最后被配偶贬,越是亲近就越是贬与被贬得厉害。久处这样的环境,渐渐养成一优点和一缺点:优点是皮厚,脸都跟百炼精钢打造成的一样;缺点是,贬人的陋习难怪,玩笑分寸难以把握,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幽默在这里就有可能被当作了粗言陋行。
11、当然“贬”本身也有constructive的,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于是贬人的习惯往往会被当事人美化而开脱了去,然而扪心自问,自始至终逆耳的言语倒底有多少会被人们拿来指导行了?撑S了被事后诸葛亮们拿来评说评说。说到底,这涉及到沟通的技巧。若是忠言,为何一定要让它逆耳?明知逆耳的结果是最终不被采纳,就不能以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吗?
12、最发人深思的是,同事们公认,假如你知道某人是个destructive的,跟他/她相处得时刻提防被他/她拖住后腿,---千万不要拿他/她当朋友。不会做人的人,不配被称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