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的南书房和上书房各是做什么用的
分类:社会/文化
解析:
上书房就是皇子读书的地方。
康熙二十三年(1693年),玄烨命令学问极佳的徐元梦入乾清门内东侧的“上书房”,“课皇子读书”。有关皇子、皇孙六岁入上书房读书的“正式文件”,颁发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有了闲暇,常与孩子们在书房外面的场地上练习武术。宣统皇帝溥仪登基,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上书房变成办公室。
南书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撤销于光绪二十四年,在乾清宫西南角,是康熙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特设的。“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这些“行走”们有时还替皇上“撰述谕旨”,所以这个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权势日崇”,实际上是康熙的权力核心。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后来,末代皇帝溥仪恢复了南书房,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都在南书房“行走”过。
参考:上书房如何行走?
blogms/blog/CommList.aspx?PageIndex=0&TempleCode=***********&BlogLogCode=***********
上书房和内务府的区别
·上书房:
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又或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南书房];
上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庑,建于雍正初;
凡皇子年界六龄,即入书房读书;
满汉大学士一人或二、三人为上书房总师傅;
设汉文师傅若干人;
称为“谙达”的满蒙师傅若干人;
均多以贵臣充任,又有内外谙达之分,内谙达负责教授满蒙文,外谙达教授骑射。
总师傅有事则来,不必日日入值。
每日寅时(凌晨3:00-5:00)来到书房早读,卯时(凌晨5:00-7:00)开课,午时(11:00-13:00)下学。各大节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课。
[上书房行走]
清朝时候皇子师傅的副手。
清朝人喜欢用“行走”这词儿,大约是就是供驱使的意思;
例如提拔某人当大学士,让他在军机处当差,皇上的谕旨一般会这么说:着赐张三某某阁大学士,赏一品顶戴,在军机处行走。说白了,这“上书房行走”其实不是一个官职,只是说明这人在哪个单位上班。
·内务府
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
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
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衙门,雍正十三年(1735)升为正二品。
内务府直属机构有7司3院。
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
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统称七司三院。
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
此外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
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都是比较大的机构,机构里品阶高的也有品阶低的也有,要看具体是从哪个职位调到哪个职位了……
毕竟这两个部门都是清朝才设的,可以看出皇帝和满洲贵族对这两个部门的倚重。能进到这两个部门同时品阶高的大臣一般都是皇上器重的;
至于说楼上说的“上书房是处理政务的地方”,这是指“南书房”,能进入南书房的不是一品二品的大臣就是皇帝的宠臣,而且只是帮助皇帝处理事务,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位,能进入南书房的大臣可能就在内务府担任职位,所以内务府和南书房也没有什么可比性。
上书房、南书房、御书房的区别是什么
说到故宫中的各大书房,就不得不从这皇宫中的学霸说起。康熙皇帝不仅是清朝在位最久的帝王,也是被世人公认的超级学霸,他的好学并不源自天赋,而是有原因的。
康熙八岁登基,虽有九五之尊的身份,却对朝政无法掌控,也无法参与。他除了不停的学习,努力的储备,使自己强大之外,别无选择。
法国学者白晋,著《康熙帝传》中提到:他总是兴致勃勃的学习每门学科,除了每天和我们一起度过两、三小时之外,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自己还要花不少时间自学。通常他睡的很迟,又坚持早起,所以我们力求早一些到达皇宫,但他已经派人来找我们,去检查他已经搞好的运算。
南书房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说的南书房,其实并不是供皇帝或皇室成员读书的地方,而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因为位于乾清宫的西南侧,所以取名为南书房。
南书房,始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起初这里确实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也称——南斋。就是因为康熙太过好学,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有很多问题要问,临时宣大臣进宫又过于耗时。
后来他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高士奇入值,即内廷词臣直庐。就是让文官大臣,轮流在内廷南书房值班,以便康熙有问题时可以随时找到人询问或探讨。词臣,就是基本充当皇帝顾问、参谋的大臣。
上书房就是因为康熙自己好学,所以他更加重视皇子们的学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爷决定在皇宫中增添一所皇子学堂,取名——上书房,但并没有固定地址。雍正时期,上书房的地点被固定在了乾清宫东南侧台基上的庑房内。
乾隆年间,在军机处任职的赵毅,在他所著的《檐曝杂记》中生动描绘了皇子清晨上学的情景:“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文中所指的五鼓,就是现在的凌晨4点左右,而这仅仅是皇子们一天课程的开始。给大家看看家里有“皇矿”的,是怎样学习的。
凌晨3点起床,5点开始早自习,必须高声朗诵《论语》、《中庸》等课文。匆匆吃过早饭,又开始学习诗词和满语,中午只有半个时辰吃饭,吃完马上学习天文和地理。此外,骑射、拉弓、摔跤也是皇子们的必修课。就这样日复一日寒暑无间,一年中只有5天假期,家里有皇位要继承,还真是辛苦呢!
御书房御书房,一听名字就是皇帝专用,您是不是觉得,应该也是等级最高的吧?但是很遗憾,我们并没有在故宫中找到一处固定的宫殿,被称之为“御书房”。“御书房”三个字出自乾隆八玺之“御书房鉴藏宝”玺篆体真迹,可以理解为皇帝读书、藏书的地方。
虽然并没有一处宫殿被称之为御书房,但在偌大的皇宫中,又怎么会少了皇帝读书和藏书的地方呢?
御书房之一:养心殿三希堂
自雍正开始,清代的帝王就把寝宫,从乾清宫移到了养心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常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休息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这里度过。
养心殿的西暖阁,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三希堂,取“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下的人”,有督促、鼓励自己勤勉向上的含义,这里是乾隆爷最喜欢的书房。
御书房之二:乾隆花园倦勤斋
倦勤斋,位于宁寿宫区域的西北角,乾隆花园最后一进院落的最后一座建筑,可以称得上是宫中的“隐秘角落”了。这里是乾隆为自已退位后养老所建,也被称为是乾隆最豪华的书房。
虽然,乾隆爷并没有如他所愿做到“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在倦勤斋建成后,他也只是在正月里偶尔来此坐坐,并浅谈吟诗。但在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光绪等帝王都曾在倦勤斋留下活动的遗迹,并以此处作为书房使用。
御书房之三:御花园漱芳斋
在故宫博物院的官网中搜索“御书房”,会显示100+的相关页面,这些条目大多是曾经御用的文房用品,而相关古建最靠近首页的就是——漱芳斋。
没错,就是《还珠格格》中的那个漱芳斋,但历史中的漱芳斋却与格格毫无关联,这里也从来没有住过任何公主。而在漱芳斋前殿东次间的多宝阁后,却藏着乾隆爷的御用书房——静憩轩,这里是弘历旧时休息、读书的地方。并且乾隆年间,每到春节皇帝都会先到西苑阐福寺拈香,随后到漱芳斋开笔书福。
所以,关于南书房、上书房、御书房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的人不同。南书房是词臣用于值守的地方,也用于日常文学交流;上书房是紫禁城的皇子学堂,专门教授文化课的地方,以上两处都可以找到书房旧址。而御书房则是专供皇帝一人使用,并且比较明确的指向都是关于乾隆皇帝的御用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