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计算公式:
投入产出比=投资总额/项目寿命期内增加值的总和
值越大,项目经济性越好。统计指标是这么解释的:
总产出是由C+V+M组成,其中C是物质消耗价值,V是人工价值,M是剩余价值,其净产值是总产出减去C物质消耗价值,即V+M
投入产出比=(V+M)/(C+V+M)投入产出计算中的核心是针对不同的费用类型,其所对应的市场活动,得到的回报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的费用类别具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比。根据投入直接计算产出,可以计算出费用的效率;当边际效益为零的时候,就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扩展资料:
投入产出比是指项目全部投资与运行寿命期内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总和之比。它适用于科技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设备更新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值越小,表明经济效果越好。
投入的计算期是指项目的建设期(或改造期),这一点没有疑义。而产出的计算期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出”计为项目投产后达到正常产量时的一年收益或净收益;另一种观点认为,“产出”应计为项目全部运行寿命期内收益或净收益的总和。
显然,后一种观念是符合“投入产出比”内涵的。因为不同项目的运行寿命有长有短,只用一年的收益或净收益是不能表明其收益水平的。
“投入产出比”中的“投入”是指项目全部静态投资额;“产出”是指项目全部运行寿命期内各年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就是:R= K/IN= 1/N
上式中,K为投资总额,IN为项目寿命期内各年增加值的总和,N= IN/K,N值越大,项目经济性越好。
在投资项目、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价指标中,除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众所周知的指标外,还有一个被立项管理部门经常使用的指标,这就是“投入产出比”。
“投入产出比”作为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在各种经济管理类著作中都未见介绍。但是由于它的含义比较直观化、易于理解而深受一些投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的偏爱。很多投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在使用“投入产出比”时,把它的含义理解为“项目投入资金与产出资金之比,即项目投入1个单位资金能产出多少单位资金”。其数量常用“1∶N”的形式表达,N值越大,经济效果越好。
投入产出比虽然是一个静态指标,但当项目建设期和运行寿命期确定之后,投入产出比与内部收益率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故可根据基准内部收益率估定基准投入产出比。基准投入产出比为1:3,小型项目可略低一些,大型项目可略高一些。
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资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有形的物资产出包括食品、机器设备、日常用品等;无形的服务产出包括医疗、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
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产出是文学词语,动词是“生产出”的意思,名词是“产出量”的意思。
产出的分类物质投入产出,投入“硬件”建设如购置文件设施、电教器材等产出直接经济效益。精神投入产出,投入精神层面的教育,产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
投入产出分析自提出以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特点是:
①由封闭式发展为开启式,即由把居民消费看成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把居民收入看成是劳动力的产出,并假定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发展为将中间产品作为内生变量,将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或增加价值作为外生变量的模型。
②由静态模型发展为动态模型,即由不考虑时间因素,将投资作为最终产品的一列,发展为将投资从方程式的右边移到左边,扩展为一个或几个矩阵,计算增加单位产值所需的投资,并将其内生化的模型。
③由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发展为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即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的结合。
参考资料:投入产出比的百度百科
产出比是怎么计算的
投入产出比计算方法:
用公式表示就是:R= K/IN= 1/N
“投入产出比”中的“投入”是指项目全部静态投资额;“产出”是指项目全部运行寿命期内各年增加值的总和。K为投资总额,IN为项目寿命期内各年增加值的总和,N= IN/K,N值越大,项目经济性越好。
投入产出比是指项目全部投资与运行寿命期内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总和之比。它适用于科技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设备更新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值越小,表明经济效果越好。
市场衡量
使用“投入产出比”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而直观地表示项目的经济性和判别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而动态经济效果指标已经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所以,建立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和数量关系,有利于更恰当更准确地使用投入产出比指标。
在动态经济效果指标体系中,最能直接体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是内部收益率。下面推导在已知项目建设期nc(年)、运行寿命ng(年)、建设期年均投资k和运行期年均增加值in时,投入产出比Roi与内部收益率IRR之间的函数关系。设年均投资k和年均增加值in的现金流量图如图1所示。
市场活动的短期投入产出比可以通过利润计算,但不是所有的短期收益都能回收投入成本。衡量市场活动的投入产出比(营销ROI)也历来是各大企业的难题。
投入产出比怎么计算
投入产出比是一个经济学指标,用于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与所产出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值。它可以帮助企业或国家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计算投入产出比。
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静态投入产出分析和动态投入产出分析。
静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它假设生产系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投入产出比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投入产出比=总投入/总产出
其中,总投入包括所有用于生产的资源,如人工、原材料、能源等等。总产出则是指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工厂在一年内花费了100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和其他生产成本,同时生产了价值2000万元的产品,那么它的投入产出比就是:
投入产出比= 1000/ 2000= 0.5
这意味着这家工厂每花费1元的成本就能够产生2元的收益。
不过,静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陷,即它没有考虑到生产系统的时间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复杂的方法,它考虑到了生产系统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投入产出比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投入产出比=∑(产出i/产出0)/∑(投入i/产出0)
其中,产出i是指在第i年生产的价值,投入i是指在第i年用于生产的资源成本,产出0是一个基准年,用于比较各年的产出变化。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企业在第一年生产了价值1000万元的产品,用了500万元的资源成本;在第二年生产了价值2000万元的产品,用了800万元的资源成本;在第三年生产了价值3000万元的产品,用了1200万元的资源成本,那么它的投入产出比就是:
投入产出比=(1000/1000+ 2000/1000+ 3000/1000)/(500/1000+ 800/1000+ 1200/1000)= 6
这意味着这家企业每花费1元的成本就能够产生6元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投入产出比只是一个指标,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企业或国家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如生产效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等,来全面评估一个企业或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投入产出比计算公式
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公式:R=K/IN。其中R是投入产出比,K是投入资金总额,IN是项目周期内每一年的产出增加值的总和。
一、投入产出比定义:
1、投入产出比是指项目全部投资与运行寿命期内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总和之比。它适用于科技项目、技术(人均gdp是什么意思?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改造项目和设备更新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值越小,表明经济效果越好。
2、产出/投入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就是效果/资源,从公式的角度应该叫产出投入比更恰当,大部分情况下,投入产出比是越高越好。比如现在投了100元,买了一只股票,最后赚了10块钱,那你投入产出比就是(100+10)/100\*100%=110%,如果亏了50元,那投入产出比就是(100-50)/100\*100%=50%。
3、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是项目决策的必须条件。因为一个项目可以不进行包装,但是不能不算账。投资者的决策最终取决于老百姓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合算不合算,毕竟对于投资者来说利润的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而根据所处的行业不同,投入产出比的差距很大,如果单价比较低利润点比较高,当然可能投入产出比1:2就有利润了。但是如果是单价比较高的产品,投入产出比做到1:5也不一定有利润,所以单独比较投入产出比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