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主要有哪些民族
恩施自治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
1、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恩施的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2、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90.8%,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较为典型的有宣恩县的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小村、梅坪、龙坪,利川的文斗等。
3、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丰等县市交界的山区里。
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4、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铁炉等地。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5、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扩展资料:
民族居住风俗:
1、土家人
“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
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2、苗家人
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居室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极为简陋的所谓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盖茅草的居室,另种是较好的即为吊脚楼。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堂屋一侧为火屋,置有火坑,坑内置三脚架用以煮饭或炒菜,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间即为该家长者居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恩施-民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北的那个区域
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
历史称呼:
1、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2、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或“土蛮”等。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其他分部:
1、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2、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
3、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
4、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扩展资料
土家族的服饰特点:
1、在土家族人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睐。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2、“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家族
恩施都有哪些民族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土族、羌族、撒拉族、独龙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
全州民族分布格局:汉族、土家族遍布全州各县市。其中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清江以南,历史上属湖广土司域内,即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5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3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恩施州苗族人口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特点。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在其它各县市均有分布。以上四县市苗族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90.8%,且都有较大的聚居村落,较为典型的有宣恩县的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小村、梅坪、龙坪,利川的文斗等。其他则散居于恩施、建始、鹤峰、巴东4县市。这4县市苗族占全州苗族总数的9.2%,聚居的村落很少,只有鹤峰原麻寮所的苗族居住比较集中。
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丰等县市交界的山区里。其中恩施侗族分布在该市的干溪、芭蕉、大集、白果、双河等地;咸丰县侗族分布在该县的黄金洞、清坪、活龙、马河等地;宣恩侗族分布在长潭的会口、洗马坪、龙马、兴隆、中间河,晓关的桐子营、覃家坪、八台、西坪、张官、猫山、大岩坝、晓关镇,李家河的板栗园、上洞坪,沙道的桂花园和椿木营等地。此外,利川的毛坝、黄泥塘、老屋基、忠路、小河等地也有侗族。
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各不相同,其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铁炉等地;回族在全州各县市均有分布;另外一些少数民族零星地分布全州各地。民族分布不均,导致州内各县市的民族成分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
湖北恩施有什麽民族
恩施自治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
1、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恩施的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2、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90.8%,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较为典型的有宣恩县的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小村、梅坪、龙坪,利川的文斗等。
3、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丰等县市交界的山区里。
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4、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铁炉等地。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5、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