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译文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全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扩展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毛泽东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却显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壮志,非常有气魄。《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战胜自然的气概。
毛泽东的诗词的场面都具有宏大、壮阔、磅礴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强烈的斗争愿望,也正是这种胸怀,使毛泽东诗词艺术境界和气势无人企及。
《菩萨蛮·黄鹤楼》中,毛主席用纵横交错的河流,贯穿南北的交通来比寓当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好形势。
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极其危险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出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
七律长征的意思30字
七律长征的意思如下:
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在红军脚下就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眼里就像一个小泥球。
金沙江的水拍打在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红军翻过了终年不化雪的岷山之后,个个都喜笑颜开。
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扩展资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翻译。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的解释一句一句翻译是什么
《七律长征》一句一句翻译具体如下: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原文: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译文: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原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译文: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原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
“更喜”承接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杀出来的一条血路,其实,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