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提起李政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的原理)

为什么很少提起李政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的原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很少提起李政道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的原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李政道为什么不回国

李政道不回国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国际形势和实验条件:在李政道和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的时候,国际形势严峻,他们很难在美国轻易地获得博士学位。此外,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的实验条件极其落后,回国不但无法发挥他们的优势,还会影响他们的学术理论研究。

2.个人前途和学术发展:李政道留在美国可以获得更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条件,这对于他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留在美国也可以让他更容易地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有更多的机会和同行交流,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3.家庭原因和生活状况:李政道在美国的生活已经稳定,家庭和事业都在这里。回国需要面对适应新环境、安顿家庭、安排子女教育等许多实际问题。这些可能会影响他的生活质量和学术研究。

4.加入美国国籍:李政道加入美国国籍可能是出于个人安全的考虑。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持中华民国护照出国会受阻。加入美国国籍可能让他在国际上获得更好的保护和更多的机会。

总之,李政道不回国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国际形势、个人前途和学术发展、家庭原因和生活状况以及加入美国国籍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他的决策。

为什么有人说李政道没有杨振宁名气大

1、此覌点傻得犹如白痴。杨之所以在中国有名,原因有三,一,诺奖获得者,国民党杆将杜律明的女媳,三,与翁的老少配,但杨所有的这一切,怎比李政道的二个诺奖呢?

2、杨振宁能与名震全球的霍金甚至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而李政道往往在提起杨振宁时才稍带上。如果不是李与杨同在1957年因“弱作用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多数人不会记住他,除非那些顶级专业知识的人。

3、其实名气跟科研成果和获诺贝尔奖没有关联,不过杨振宁寄既取得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又成功的在大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名利双收”的典范。杨振宁还是个社交活跃分子,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也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

4、杨振宁除了因宇称不守恒与李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外,他在1967年发现的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及物理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年被Lieb和伍法岳借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这个1维模型成为了以后的高温超导等多个理论的基础。

5、统计力学也是他主要的研究方向,当然这也是与李政道合作的,他们的论文在1952年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兴趣。

6、但李政道除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之外,既没有制造吸睛的新闻,以后也没有较大科研成果,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他也像当红的某些教师那样录制一些传播知识的视频,或许知名度会有所提升。

7、杨振宁热心中国科技发展与科技人员培养,关心中国建设。即不但有学术建树,也更具中国国家情怀或者说在支援中国发展中做出了一个华人的贡献。

8、就对物理学的贡献而言,杨振宁更大一些。杨振宁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即使放到整个物理学发展史来看,杨振宁也只能排进前十的。如果说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是第一梯队的物理学家的话,杨振宁是和海森堡,狄拉克,费米,泡利这些大师一个量级的,至少能稳稳的排进第二梯队。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只是杨振宁众多工作中的一个而已,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共有13项诺奖级的工作。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杨米尔斯规范场,20世纪高能物理领域的诺奖几乎都是沿着这个工作长出来的。就像爱因斯坦一样,他获得诺奖的光电效应工作远远没有相对论重要。而李政道除了得诺奖的工作之外,再也没有重量级的工作问世。

9、一个人的名气大小受很多因素影响,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很伟大的物理学家,论科学成就上杨振宁更胜一筹,而杨振宁除了科研活动还很擅长搞社交活动,经常在各大媒体上出现他的身影。

10、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项至高的荣誉。但是除此之外杨振宁还有很多项不亚于诺奖级别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和米尔斯在1954年共同发表的杨-米尔斯方程,在当时看起来只是一个数学框架,但是其真实含义影响深远。目前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已经趋于完善,这个模型几乎就是基于杨振宁和米尔斯的规范场论建立起来的。

11、杨振宁被认为是在世物理学家的第一名,历史上能排进前二十的存在。当然一些人喜欢站在圣人的角度去苛责杨老,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像钱学森、邓稼先等选择回国效力,并且加入美国国籍;二是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时候选择赢取二十八岁的娇妻。

12、而李政道在和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之后,就很少有其他影响深远的科学成就。可以说杨振宁的名声比李政道要大,一是杨老的科学成就确实足够高;二就是杨老的花边新闻很多;三是杨老参加的社会活动很多,回国访华积极促进中美两国的交流。帮助大量的学子出国深造,以及联系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

13、实际上在李政道的倡导下中国也成立了很多的物理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所以说这两位物理学家对于人类的贡献都非常大。

14、杨振宁因和翁帆的“绯闻”被一些人恶搞,甚至被一些人谩骂、诽谤,到现在都没停息,虽然杨、翁没作回应,但影响很广,让杨振宁“名声大噪”,在这方面李政道的“影响力”远不及杨振宁,除从事物理专业或对近代物理学发展感兴趣的人,对李政道应该不了解。换个角度,自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要远远大于李政道。所以,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社会知名度上,杨振宁的名气都高于李政道。

15、对于科学领域也许做科研的很有发言权,他们崇拜的不是个人思想而是科研价值或者说是科研成就,但一个人没有了爱国信念没有了祖国精神那他也只是某个领域的强者或是顶级人,毛主席评价钱学森说:外国人说你能顶几个师,我看你能顶几十个师。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可毛主席是单单看重钱学森的学识成就吗?他更是看重钱学森人品的,如果,钱学森不回来,国家也不会把人家怎么地的,也只是望星赏月的,所以有了他这颗爱国之心,主席才会很高价的评价他。对于杨振宁现在说法什么都有,不管他有多大成就和后期为科学领域做了什么,他也只是在这个领域的发挥者,为科学奠基后人,没有什么必要谈不谈他出不出名,人们对他的认知多少,老出来发这些或给他澄清什么什么的,有必要吗?

16、有人时克都在争名,他(她)的本质就是想谋利。

为什么大家平时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

1、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两人都比较年轻,当时两人被认为世界物理界很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家,也是很非常有实力的一个组合。

2、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个黄金组合最后却不欢而散,主要原因却是因为发表论文时,谁的名字写在前面。两人最后积怨太深,互怼了一辈子。然而,自从两人分开后,大家为什么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呢?

3、主要原因是杨振宁的名气和成就要比李政道大得多,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看完就明白了。

4、说实话,很多不学物理或者并不关心科学的局外人,知道杨振宁可能还是因为杨振宁晚年跟翁帆的婚姻。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为夫妻,当时过场跨越年龄的婚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给杨振宁攒足了人气。

5、二、杨振宁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贡献要比李政道大

6、杨振宁跟李政道另一个区别,就是杨振宁本人一直比较活跃,特别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杨振宁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特别是中美建交初期,杨振宁一直是活跃在双方文化交流各种活动上。对两国文化科技人才交流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7、三、杨振宁晚上回国,重回中国国籍

8、在中美正式建交后,杨振宁后来选择了正式回到国内,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同时,还引荐了譬如姚期智这种顶级科学家回国,杨振宁自己也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并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

9、晚年的杨振宁先生,申请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并且申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虽然也多次回国讲学,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但目前还是美国国籍。

10、四、杨振宁学术成就要高于李政道

11、杨振宁比李政道名气大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振宁在世界物理界的学术成就要比李政道高出很多。

12、很多知道当年是两人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对于李政道来说,可能是他科研事业中的巅峰。而对于杨振宁来说,学术科研仅仅是个开始。杨振宁对世界物理最大的贡献是他后来提出的两个方程,即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特别是杨-米尔斯方程很多同行给予了特别高的评价,有人说它可以影响世界物理一两百年。

13、李政道后期在学术上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但似乎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两人在后期学术上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14、当然,很多人也会说李政道和杨振宁最大的区别可能是性格上的区别,李政道低调不擅各类交际,而杨振宁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很多场合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5、但是,有一点是与性格无关,那就是他们的学术成果。之前《科学》杂志曾经公布近千年影响世界的20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上榜而没有李政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呢?

16、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宁曾经在给他们二人共同的老师吴大猷先生写的信件中,提到了一句话:”

17、“政道是一个极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能力强,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与数学能力略逊一筹,所以1962年以后文章虽写得很多,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成就,没有大影响”。

18、这是杨振宁在内心对李政道的评价,“人很聪明也很努力,只是洞察力和数学能力要略逊一筹”。

OK,关于为什么很少提起李政道和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的原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