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蜀道历史(有关剑门蜀道的事迹)

剑门蜀道历史(有关剑门蜀道的事迹)

一、剑门蜀道的历史文化

1、四川有“四绝”——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前三者已成旅游胜地,惟独剑门雄关,却像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东南亚游客的心仪之地,也曾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寻访文明之旅的一个驿站,是什么吸引了人们虔敬的脚步,是什么使它成为历史画卷中凝重的一页?

2、古代川北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也就是《剑门古道》在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剑阁也因此得名。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从凤州到剑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桥阁90000余间,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架成,而今已荡然无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剑门关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关,成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个崭新标志。

3、剑门关下,就是诗仙李白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沧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处于剑门蜀道中心,位于四川广元的这剑门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凡有志于蜀中称王者,必先攻下这个天险。“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从三国孔明建关设尉起,剑门关就是一个异常雄险的古战场。横亘在蜀道上的剑门关,是一座座绵延百里的砾岩山峰,所谓“剑门无寸土”就是指剑门那寸草不长的特大砾岩,从正面看,这石壁恰似铜墙铁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岭而来的千里群山横阻于此,也阻断了自中原而来的步履;从侧面看,则如排天巨浪,汹涌澎湃;从背面看,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让一切来犯者望而生畏。

4、这雄险的关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内海,在白垩纪地壳运动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坚硬的砾岩山体,这山体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剑,大小剑山两山对峙,状似一道门,故称剑门。剑门蜀道就从门缝中蜿蜒穿过。

5、三国时期,孔明北伐中原时路经此地,见地形易守难攻,便在此建关,剑门关由此而来。今在剑门关,还可见峡谷关口上有飞梁阁道,这是为送军需而修;而三国关楼则气势雄伟,上有三层箭楼,飞檐翘角上悬有金铎,锒铛声响,昼夜不息。现在的古关楼是1989年重建的。

6、剑门关上的七十二峰见证了千百年来的血雨腥风。历史上没有任何兵家从正面攻下剑门关,唯有1935年红军在李先念指挥下,强渡嘉陵江,迂回后关门,奇袭营盘嘴,攻克剑门关。在数不清的战役中,三国姜维镇守剑门关的故事流传千古,当时蜀汉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拒魏国邓艾十万大军于关外。由于《三国演义》在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深入人心,“剑门关”便成为人们千里迢迢,缅怀历史的胜地。

二、剑门关的历史有谁知道

1、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

2、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3、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

4、广元剑门雄关前山雄奇古劲,石梯依山傍崖步入云端,悬崖峭壁乱石嶙峋。后山却是松翠蓊郁、幽静雅致,古松漫山遍野,苍翠绵延,翠屏峰秀美幽深,山路曲折蜿蜒,荡舟湖间,别有韵味情趣。

5、剑门关主峰大剑山,海拔1200米,山顶有建于宋代的古庙――梁山寺,沿途可饱览剑门关、石笋峰、穿洞粱、仙女桥,舍生崖等景观。

6、剑门蜀道翠云廊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分布在300余里的古驿道上,以剑门关为中心,东南到阆中,西南到梓潼。

7、北向昭化、广元,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八千余株千年古柏如一条莽莽苍苍的巨龙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

8、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无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

9、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因而得翠云廊之雅名,这条古驿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驿道,比古罗马大道还早30年。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剑门关

三、剑门蜀道的历史遗迹

1、从剑门蜀道沿途地名上看路政管理是十分完善的。驿道最初叫“官道”、“马路”,是古时从西安至成都的陆上唯一通道,原为过往官员、使书等送军政书籍使用,后来也逐渐成为民间商旅活动的交通大道,建立驿道管理服务机构也就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2、成都到西安沿途有不少某某铺、某某驿命名的地方,如汉阳铺、抄手铺、剑门驿、龙泉驿等。经统计,广元与陕西接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有56铺、14驿站,形成剑门蜀道一套完整的交通、军事、治安、邮传一元化体系。铺、驿是供官差途中换马、暂住、休息的地方,是国家设立的管理驿道和保证运输的专门机构。据《剑阁历史年表》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驿、铺的设置规模各不相同。以清代为例,一般每10里设一铺,40里设一驿,每铺、驿设有司兵2—5人、驿马12—16匹、马夫2—6人、扛夫10—20名。铺、驿站还设有驿丞、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既解决护树、护路问题,又解决往来行人吃、住、行的问题,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完善先进了。

3、漫长的蜀道,悠久的历史,留下的众多有关道路配套建设的地面文物,为考证古代陆地交通提供了实物依据。栈道分为土栈和石栈两种。土栈石在森林茂盛的山地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又名阁道,石在山崖上凿孔,支架木桩再铺上木板而成的路。蜀道土栈基本不存在了,但石栈遗迹尚存,残迹在崖间的栈道撑柱石孔仍历历在目,其孔约为30厘米见方,深约50厘米。

4、石栈道选址非常讲究,如明月峡栈道上倚大树梁峰,状若虎口,下临嘉陵江,水势汹涌,若在山崖修路,耗费太大,工程艰险;若在山顶修路,左右悬崖绝壁,一遇强敌,前堵后追,腹背受夹,进退两难;若在山麓修路,急流浑潭,无处驻足,因而在悬崖绝壁上修筑栈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