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的厨师服装(清朝御膳房有什么菜)

御膳房的厨师服装(清朝御膳房有什么菜)

一、清代的宫廷厨师是太监吗

御厨不是太监。太监的出现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御厨并不是在内宫服役的,所以不用太监。御厨工作的地方叫御膳房,而食物则由司膳太监传入宫中。究竟有多少人为帝王的吃喝服务呢?没有人能拿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养心殿御膳房”看到,仅仅“养心殿”一个御膳房,就有几百人之多。据史料记载,“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x0d\x0a还有众多“司膳太监”,其名目和数额也十分可观;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100人,抬水差使太监10人,专司上用膳馐,各官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x0d\x0a此外,还有“额外招募厨役”多人,如某王府、某大臣或饭庄所制菜点,一旦为帝后所赏识,即招其厨入宫。如清朝末年,一个卖芸豆卷的小贩,因其所做芸豆卷得到慈禧的赏识,便被招进宫来,专为她制作此品。这种厨役,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而实际上,有的人每年仅做一二次菜点,有的甚至从未传制一菜一点。\x0d\x0a除了众多的厨役、司膳太监之外,还有一些专门为皇帝研究吃喝的御医。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千方百计搜寻食物奇谱。如太医官忽思慧,仅在《饮膳正要》一书中,就向皇帝呈献“聚珍异馔”和“诸般汤煎”的食谱150个,“神仙服饵”23种,“食疗诸病”61种。\x0d\x0a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皇帝的食用绝非常人可比,这连饮用之水也要大力选择。从元代帝王起,就专门饮用京西玉泉山之水。到了清代,玉泉山几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从玉泉山到紫禁城,驮水的马车沿路不绝。\x0d\x0a帝后们所食用的大米分黄、白、红数种,有的是远力的贡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还有的取自皇帝的“试验田”——中南海丰泽园试种之名稻。\x0d\x0a清宫内务府下设“庆丰司”,专门为皇帝养殖牛羊,供应牛乳、牛羊肉等食品。\x0d\x0a数不清的山珍海味,罕见的干鲜果品,从四面八方向皇帝进贡。像东北的“飞龙”、江苏的“糟油”、镇江的“鲥鱼”、河南的“油菜”、浙江的蜜枣、令同的“银耳”等,都曾经是飞马传送的贡品。\x0d\x0a皇帝吃饭分传膳、进膳、用膳三段进行。每次传膳前,先呈膳单,膳单上注明用膳的时间、地点、菜点的名目,哪品菜点用什么食具盛放,用什么桌子等。乾隆等人用膳,多在“乾清宫”、“养心殿”、“洪德殿”等处,每逢忌日,则在斋宫吃斋。\x0d\x0a“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厨、太监,虽经再三挑选,还是信之不过。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经常采取“赏膳”、“尝膳”等办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贴身太监先尝尝,然后再吃,吃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x0d\x0a帝王一餐谱,百人数年粮。平日皇帝最普通的一顿饭也要上20左右品菜。据载,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就上了“冰糖炖燕窝”、“挂炉鸭子”、“肥鸭”、“挂炉肉”、“野意热锅”等菜19品种和“鸭子粥”1品;晚膳上了“燕窝清蒸鸭”、“盐煎肉”、“东坡肉”、“肉丝山菜”及赏给后妃的菜点共37品。仅11日两顿就上了76品菜点,若再加上两顿小吃就更多了。\x0d\x0a历史的变迁,那曾经千百年飘扬着山珍海味奇香的御膳房,也同钟鸣鼎食的帝王们一起为历史所埋葬,为帝王备膳的无数御厨们及后代也所剩无几了。但是,御厨们创造的高超的烹调技艺,都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二、古代御膳房的厨师都是什么来头

1、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得益于我国地大物博,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区有截然不同的物产和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吃”成了大家最看中的事情。

2、要说中国最顶级的食物,那一定出自皇宫的御膳房。王公贵族们都向往的御膳房,专门为皇上、妃子和太后提供一日餐食。很多人看了古装剧以后,会觉得御膳房是一个背锅的地方,万一出现身体不适、被人下毒等问题,第一个被推出来的就是御膳房。

3、实际上,御膳房并没有古装剧展现出来的这么惨,因为真正的皇宫护卫森严,每一道菜做出来,都有专人看管,然后送到皇上所在的宫殿。皇上身旁也有人专门试菜,一道菜一道菜试吃过去,才能让皇上来吃。

4、虽然谨慎,但也有弊端。每次御膳房做的饭菜菜色非常多,从厨房端出去的时候是温热的,但是整个皇宫太大,皇上不一定停留在哪个宫殿,等到饭菜送过去,已经凉了。再等试菜人每道菜吃一口过去,菜已经凉透,皇上只能吃冰冷冷的菜。

5、不过话说回来,御膳房可不是随便人就能进入的。根据史料记载,御厨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到了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兴起、西域流传过来的调味料成为流行,民间的饭店和厨师数量迅速增加,御厨制度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6、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对御厨有了明确的要求,必须身家清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一手精湛的厨艺。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手艺以外,你平时的作风也影响到是否能被选为御厨,还有点现代选拔公务员的意味。

7、别以为当上了御厨就可以高枕无忧,每天做做饭就好了。要当好御厨,首先要习惯统一的服饰和制度化的管理。毕竟是在皇宫里工作,工作自然琐碎严格。不仅平时不能擅离岗位,必须提前一天报备,做饭的时候还要被监官看着。

8、遇上皇家宴会的时候,那就更头疼了。要想出全新的菜式,既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又能把口味做得适合大众。而且皇家宴席上的容器餐具都是昂贵之物,相关餐具的使用都要做好登记,一旦有损坏、丢失,都要被问罪。

9、到了清朝,能在御膳房工作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职位。特别是乾隆年间,这位以“吃”闻名的皇帝,对食物的要求更上一层楼,犹爱江南美食,甚至六下江南,每次到苏杭,都要带着御厨,叫他们去找当地厨师拜师学艺。

10、拜师学艺还不够,遇上合自己眼缘,又有一手做菜好手艺的厨师,乾隆皇帝就想带回宫中。所以在乾隆年间,有不少江南厨师因为一道菜惊艳了皇帝,于是跟随乾隆的队伍去了北京,成了御膳房里的一位厨师。而宫里的菜色,也逐渐引进苏杭菜。

11、这些被选中送往御膳房的厨师们,往往是一道菜走天下。因为这道菜合皇上的口味,于是飞黄腾达。御厨们也会把自己的手艺流传下去,但一般是传男不传女。除了教授给自己的儿子以外,就是收徒弟,好让这道菜能继续在皇宫里大放光彩。

三、御膳房的厨子是公公吗

1、太监的出现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御厨并不是在内宫服役的,所以不用太监。御厨工作的地方叫御膳房,而食物则由司膳太监传入宫中。究竟有多少人为帝王的吃喝服务呢?没有人能拿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养心殿御膳房”看到,仅仅“养心殿”一个御膳房,就有几百人之多。据史料记载,“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这部分人为“承应膳差人”。

2、还有众多“司膳太监”,其名目和数额也十分可观;七品执守侍总管太监100人,抬水差使太监10人,专司上用膳馐,各官馔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