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何现在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工作了,是科研很难吗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动画片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超级博士,他们的本领非常强,只需要动动手指或者在电脑上打打字,一些坏人或者怪兽就会被他们打败。因此,许多孩子从小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博士。其实,现实生活中博士并没有这么强大。但是,博士的学识很渊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大学毕业时,因为会面临就业压力,因此一些人选择读研。在研究生快毕业时,同样面临就业压力,因此又会有一部分人读博。等到博士毕业了,发现自己并不爱科研工作,因此最终选择就业。为何现在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工作了,是科研很难吗?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是因为大家对博士的了解很少,二是有些人希望读博后可以当大学老师。下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一、盲目读博
就像小时候我们认为博士很厉害一样,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博士的性质是什么,只是知道博士很厉害。于是,许多人就为了成为厉害的人去读博士。但是等自己毕业时候发现,博士是要经常做科研工作的,而自己偏偏不爱做科研工作,因此最终会逃离科研工作,并不是说科研有多难。
二、为了当大学老师
在自己本科阶段,学生们发现大学老师的课程并不多,而且觉得教学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在他们的意识观念中,当一名大学老师是非常轻松的。因此,有些人为了当大学老师就选择读博。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不喜欢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照样会读博的原因。
所以,并非是科研的难度很大,而是目前的博士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喜欢科研工作的,他们读博的目的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就业。
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了
越来越多的博士选择了逃离科研,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优秀的科学家,无论是屠呦呦,还是说研究出来各种各样优秀的成果的人,他们只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人,可能做科研的人有几万人几十万人,但是只有他们几个真正成功了,其他人还是没有任何成就。
做科研太难了做科研想要做的好,尤其是理工类的,必然得有资金支持,没有经费支持拿什么研究呢?没有设备拿什么研究呢?一些物理化学类的东西,没有先进的设备你就是做不了,但是先进的资源有限,刚刚毕业的一个博士,凭什么把先进的资源分给你?凭什么把更多的经费分给你?没有这些东西你就做不出来东西,有了这些东西你也不见得做出来东西,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有钱不见得行,没钱是一定不行,拉不来钱。
不做科研对一个博士来说很简单不做科研的博士,如果说他是经济管理类的或者说理工类的,他本身是个出身不错的学校,211或者985级别的,那他毕业之后随便找个上市公司,基本都能进得去,一个月月薪过万熬几年之后赚的更多完全是可能的,毕竟博士学历在当今是最高的学历研究生每年毕业的大概有60万人左右,博士学历大概也只有10万人左右,一年才有这么多人,企业肯定是愿意要这些高学历的人才的。
真正有需要的时候,还是得靠这些科研型的人才来帮助我们摆脱困难,比如说现在这些疫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那些生物学的人才,药剂学的人才,他们就发挥了自己拥堵的作用,但是成功的人毕竟还是少一部分人,大多数人在背后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赚的钱也不多,付出的辛苦却不少,熬了一辈子最后都不见得有什么成就。
为什么有的人热爱学习,却非常讨厌搞科研呢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缪老师说有50%的博士毕业后都不会从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个成语解释了这一现实问题:羊肠小道、养家糊口、望而却步和畸重畸轻,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博士研究生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后对科研更有兴趣和动力,更加专业的知识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发挥用武之地,虽然博士毕业生毕业后放弃科研路线并不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一样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印象,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博士在逃离科研。
对此问题,某南京大学哲学博士这样说:
你说科研有啥好,辛辛苦苦三四年,论文没发人先老,数据不出又白搞。
宿舍冰冷又无趣,隔壁灯红又酒绿,不要和我谈恋爱,女友不如我的手。
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担心自己绿,我为祖国作贡献,哪有心思当舔狗。
平时起得比鸡早,心情焦虑睡不着,终于有了爱碟尔,一查早已是旧货。
悲痛三日郁寡欢,无可奈何重头干,熬夜掉发写论文,字斟句酌脑袋疼。
苦熬一年出大作,差点成为范进辈,满怀信心投了搞,之后再也无音信。
站上天台思人生,到底哪儿没做好,大惑不解问前辈,一语中的让人愤。
原来发稿要熟人,奈何一介穷书生,只好兼职挣点钱,去见编辑陪笑颜。
夜里想着早毕业,当个老师真清闲,奈何如今骑上虎,下不得也上不得。
论文还得照样肝,讲课学习团团转,工资奖金够糊口,商场永远是过客。
若是埋首做科研,吃饭穿衣哪来钱,我今科研路上行,劝君科研路前停。
先把生活打理好,博士不能光吃草,科研也要看运气,单纯努力不得行。
有人说这首打油诗读着读着就哭了,这背后是多少科研人的失眠抑郁白头脱发,所谓是“科研成果不兑现,地位不如一条狗”,下面再来看看缪老师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评价:
1、羊肠小道
博士是公认为博学的群体,博学体现在他在某一领域所钻研的深度,但同时博士也是”无知“的,”无知“体现在任凭他怎么勤奋努力也无法企及他所研究领域的知识的边界,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选择了知识的深度就意味着要放弃知识的宽度。在狭窄的领域想要有新的进展有时候光靠努力是成功不了的,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绝望,在这种绝望下有人会选择放弃……
2、养家糊口
大部分博士读完都已经是30岁左右的年纪了,博士也是人,也要生活,也需要花钱,然而科研的生活和积累物质的目标从一定层面讲就是矛盾的,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成家立业、养育下一代的黄金阶段,而且这个时候父母也开始步入了老年,所以在经济压力最大的年龄搞科研不是所有人都能hold住的,除此之外科研的成功概率较低,很多时候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投入产出比也很低。
3、望而却步
有些人在读博前信誓旦旦,满怀信心,决心要成为科研大牛,研究出成果报效祖国,促进社会发展,对科研工作充满了热情,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大部分人读博后都会感到痛苦、折磨,如果没有坚韧的耐力是很难坚持到毕业的,久而久之,好奇心和毅力都会受到巨大的考验。
4、畸重畸轻
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不但需要适合的光照还需要充足的养分,想让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科研,首先需要健康健全的大环境支持,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科研大环境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用一位北大博士生的话来说就是我国对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还停留在谈情怀的时代。我们现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大多集中在论文产出的情况上,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都要在论文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在大多人眼里,读到博士不搞科研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其实这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博士的一种道德绑架,就像有人说都读到初三了不上高中你对得起父母多年来的付出吗?先不说有没有足够的能力,首先要有适不适合一说。
对于部分博士来说,离开学术圈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是重生。
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相信各位在小时候都有一颗梦想,那就是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做科研。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博士逃离科研。这让我们这些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心中充满着不解。为什么呢?压力太大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当然压力大肯定是一个原因,我们得想想有些科研人员呆在实验室不出来。而自己的领导,自己的家人都对自己抱着极大的期望。万一科研成果出不来,那自己的努力在别人眼中便什么也不是了。
还有就是科研成本,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有些人一辈子在研究一个课题,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冷眼。可能到自己老去也得不出预期的实验结果。我们可能体会不到。有些人能一战成名,有的人却只能遗憾终生了。所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博士逃离科研的原因。
还有就是有些科研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大,像化学科研,需要研究的元素对自己的伤害大等等
我们都特别希望自己能成为科学家,却不知道科学家背后的艰辛与压力。有新闻报道科学家为了科研成果鞠躬尽瘁,绞尽脑汁,最后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自杀的。
我们对博士逃离科研不能看成他们无能,承受压力的能力差。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因为有时候他们真的为我们付出了太多。
看完这些你还会想成为科研人员吗?我会,因为这是我的梦想,不管未来的路多困难,我都会去追自己的梦。我们应该像邓稼先,钱学森这一辈人学习那种锲而不舍的艰苦精神。同时也希望我们国家的科研力量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