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高等教育研究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教育学C刊一览表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
1.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
2.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4.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考研报高等教育学有哪些研究方向
1、教育学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比如教育哲学,比较偏向有哲学背景的学生。
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英语、语文等)等。是教育学考研比较热门的方向,尤其是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论,如果有学科背景的学生,报考该专业比较对口。
3、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政策研究。学前教育不仅可以做幼儿园老师,也可以在高校做学前教育的讲师。
4、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5、特殊教育学:有发展障碍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特殊儿童健康教育等。如果跨考知名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难度比较大,你需要看很多的特殊教育相关的书籍。
扩展资料:
其中最热门也是最难考的或许是学前教育学,无论是哪个学校、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学前教育都非常热门也很难考,一般如果不是学前本专业的不建议你去报考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基本都是录取本专业的,而且真的很难进。
课程与教学论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是最接近教学和设计的,所以这个专业就成为了仅次于学前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很好就业,无论是去学校当老师也好还是进企业当辅导员也罢,都是可以的,还可以去考编制考公务员,在政府部门工作,去出版社做编辑等等。
"什么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近代。清末张之洞、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都曾提出过有关高等教育目标、学制、留学教育的主张。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不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等教育文章。新中国建立后,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才真正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一、高等教育科学的起步(1978—1984)(一)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和组织的建立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为我国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高校加快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改革的步伐。受政治运动影响中断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然复苏。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等教育家开始大力倡导高等教育研究工作。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等文章,不失时机地发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呼吁。他在阐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要建立一门高等教育学。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83年5月27日,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期待已久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终于宣告成立。蒋南翔任会长,何东昌、曾德林、季羡林、唐敖庆、李国豪、钱令希等任副会长,于北辰任秘书长,潘懋元、朱九思等38位高等教育界领导和专家任常务理事。大会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章程(讨论稿)》,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等教育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等教育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编辑出版有关高等教育的情报资料和学术书刊;开展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发起、筹备和成立,正如中国教育学会给第一次筹备会议的贺电所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一历时三年多的艰苦工作,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涉及面广泛、参加人数众多的一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宣传、启蒙和普及运动。这场运动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广泛建立,培养了一大批热心高等教育研究的积极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后,全国已经设立的地方性高等教育学会和各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联成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网,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为此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2月,潘懋元拟定的《高等教育学大纲》(讨论稿)经过研究室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铅印600份,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大纲》发出之后,得到许多单位和学者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1984年7月,由潘懋元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上册终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下册于次年问世。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高等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编写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进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高等教育科学部分分支学科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三)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开展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积极吸纳高校干部教师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外,通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一批专门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是壮大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这个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继厦门大学率先招收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院校也在其后几年陆续开展了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四)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普通教育学科范式”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和运用。二、高等教育研究的拓展(1985—1998)(一)“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的形成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组织机构、研究人员、刊物、论文、专著等数量都迅速攀升至世界前列,中国从此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 1.遍布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2.日益壮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3.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 4.层出不穷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形成——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立、改造、发展以及有关的理论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教学工作研究、德育工作研究、管理工作研究等高等教育实践研究。(三)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充。——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分支学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三、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进展(1999年以来)(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1.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整和充实据了解,近年来全国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大体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在研究力量和研究条件上得到充实和提高,有的还成为高等教育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第二类基本维持原状;第三类在机构改革中被裁员,甚至被撤销或被合并到其他部门。 2.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大改革,学位点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进展近年来,我国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有十多部。作者既有老一代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相比,近年来出版的一些高等教育学著作在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三)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学C刊一览表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